设为首页  |  加入收藏
首  页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要闻速览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监督曝光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工作纵横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廉政教育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信息公开
所在位置:首页 >> 清风名苑
 
 
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
  发布日期:2016-09-22    来源: 分享:
 

 

 赵明日
 
 
“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”这句话,是我在读初中时,语文老师与我说的一句话。今天快到耳顺之年的我,才见到这句话出处。原来这句话出自黟县西递古居民“履福堂”的木刻楹联:“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,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”。“一本书影响了一代人”,“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”,“书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”。明朝朱用纯的《朱子家训》说:“祖宗虽远,祭祀不可不诚。子孙虽愚,经书不可不读。”读书好处究竟在哪里呢?
增知增智。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,最大的差距是坚持。读书贵在坚持,日积月累,积少成多,增知增智。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,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。然而,这种“不费功夫”的偶然,却存在于“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、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、“为伊消得人憔悴”之中,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。世间事,除了岁月,没有“不费功夫”就得来的好事。正如写就《红楼梦》的曹雪芹,陷于困顿沦落之间,依然坚持,“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,“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”。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。可以说,正是生前“生于繁华,终于沦落”的莫大困境和委屈,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。国学大师钱穆“虽居乡僻,未尝敢一日废学”,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,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。
读书路上,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“坐冷板凳”的寂寞之苦,熬得了“三更灯火五更鸡”的勤勉之苦,还得看能否受得了“衣带渐宽终不悔”的坚忍之苦。“一日学,一日功,一日不学十日空”。读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一定要克服“用时再学习”、“临时抱佛脚”的态度,不抓紧读书、经常读书,思想就会逐渐落后,能力就会逐渐退化。清代康熙是一个爱读书的皇帝。他言:“读书一卷,即有一卷之益;读书一日,即有一日之益。”他五岁开始读书,八岁登基,于儒家经典,日日必读,字字能诵。十七八岁时,读书过劳,至于咯血,但仍不肯休息,一生手不释卷。已有评价,清代皇帝的读书好学,以康熙帝为最。因此,他把读书所得到的知识,进而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智慧。对平凡人来说,读书就是生活,读书的过程,就是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本领技能的过程。湖北襄阳农村妇女周春兰,从拾荒者手里得到一本《骆驼祥子》,由此萌生了对阅读的兴趣,并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,出版了长篇小说《折不断的炊烟》。这也充分体现了读书增知增智过程。
戒骄戒躁。在这样一个快时代,躁时代,在这样一个讲求影响力、回报率的时代,坚持读书是难能可贵的。学然后知不足,已知半径越大,未知领域就越广。使其戒骄戒躁,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,需要孜孜不倦的读书。一年一年的忙碌,或许仍是常态,但大多数人依旧选择了读书规范自己,不骄不躁,一步一个脚印,脚踏实地做好自己,干好工作。一位前辈曾提醒过我们:“不要在最该奋斗的时候选择了放弃,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。”事实上,正是读书,让我们在过去的年景里遇到了更好的自己。哲人说“在身体方面,人靠所吃的东西而生活;在精神方面,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,因此变成他现在的样子。”读书的人,据说能活三辈子,即过去、现在及未来。书是你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朋友,伏夏,有它为伴,能消暑解渴;寒冬,依偎着它,能焐暖心窝。人生的路途中,无论多么坎坷,只有一路上有书为伴,有书可读,其实就是福,心静自然凉,读书无杂念,有静气、祛浮躁,心闲万事宁。所以古人才有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之慨。在未来的社会,“学力”将比学历更重要。学历只证明着过去,“学力”才意味着未来。如果我们不能够成为一个善于读书的人,我们将会被时代淘汰,如何不被淘汰,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不骄不躁地读书。“独在小屋成一统,不管东南西北风。”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“蓄电池理论”,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,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,才能持续地释放能量。农耕时代,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用一辈子;工业经济时代,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方可用一辈子;知识经济时代,一个人需要一辈子读书,才能跟上时代步伐。
读书、爱书、藏书,这是一种情怀。毛泽东同志一生爱书、藏书、嗜书如命,一生总共读过10多万册书。直到生命垂危,逝世前7分钟还在听人念书。毛泽东说:“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,尽可能多学一点,不然,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?”这使他成为饱学之士。善读书者有大才,他的一生真正实现了辅世长民的理想,建立了经天纬地的业绩。
修心养性。读书使人心灵纯洁,本性不受损害。与书中内容对比反省体察,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。亦作“修真养性”。明代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五十五回:“一生只爱参禅,半步不离佛地。那里会惜玉怜香,只晓得修真养性。”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洁若,今年89岁,仍然每天坚持读书,每周至少读一本新书,用来修心养性。她说:“吃过的食物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力量,读过的书籍为我们精神提供力量。是书籍带我走过艰难岁月,还为我带来爱情……”她与丈夫萧乾合译的《尤利西斯》,更是文坛一段佳话,正如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”,世上也没有白读的书,每一本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,因此,修心养性就从读书做起,从我做起。
一张木桌,一杯茶,一本书。虽如此简单,却是一个人修心养性的根基。每读一本好书,就如经历一次精神洗礼、一次智慧滋补、一次修心养性历炼。曾国藩曾说:“人之气质,由于天生,本难改变,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”,“天下凡物加倍磨治,皆能变换本质,别生精彩,何况人之于学?但能日新又新,百倍其功,何患不变化气质,超凡入圣!”俄国作家契诃夫写过一篇小说《打赌》,讲的是一个银行老板和一名年轻律师打赌,如果后者能在一个密闭的房间住满十五年,除读书以外不跟外界有任何往来,老板就给他一笔巨款。年轻律师同意了,十五年眼看就要过去,老板却因生意亏损无力支付赌注,想杀掉律师。谁知进了密室,看到律师写下的一张纸条,说他自愿放弃赌注,因为“这十五年,读书已经使我成为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幸福的人”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读书可以修心养性,使生活便不再乏味,而是充满乐趣和幸福。
境界升华。读书,从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”(高尔基),到“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,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”(莎士比亚),从“发奋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”(苏东坡),到“鸟欲高飞先振翅,人求上进先读书”(李苦禅),如意欲前往名山大川的激动,读书的理念深深刻在了脑海里,伴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,凭兴趣读书转向了自觉读书。使读书境界得以升华。读书多了悟性就强。同样的读屈原离骚,清朝诗人吴藻却读出“二卷离骚一卷经,十年心事十年灯”;同样看芦苇,王国维却看出“人生只似风前架,欢也零星,悲也零星,都作连江点点萍”;同样诵梅花,黄庭坚却诵出“坐对真成被花恼,出门一笑大江横”;同样是夜眠有梦,欧阳修却梦到“夜凉吹笛千山月,路暗迷人千种花;棋罢不知人换世,酒阑无奈客思家”……读书要体现个人境界的提升,必须践行鲁迅读书学习“三味”原则:“平知、获趣、至雅”。读书要学到平时应用的知识,要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乐趣,要使自己品性达到健康和高雅。“必须如蜜蜂一样,采过许多花,这才能酿出蜜来,倘若叮在一处,所得就非常有限、枯燥了。”鲁迅也曾告诉过我们:“无论什么事,如果陆续收集资料,积之十年,总可成一学者。”
习惯养成。事有所成,必是学有所获,学有所获,必是读有所得。有人曾提出“1万小时定律”: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需要付出1万小时持续不断努力。1万小时的锤炼,正是从平凡变成超凡必然要跨越的门槛。然而,这1万小时未必就是炼狱,也未必就是煎熬。就读书而言,只能是自身养成一种生活习惯而已。相反,习惯一旦养成,你就能在每一分钟感受着自己的进步,感受着一步步向着梦想出发,那么你在书香中流的每滴汗水,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。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:如果每天临睡前挤出15分钟看书,假如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,每分钟能读300字,15分钟就能读4500字。一个月是135000字,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1620000字。而书籍的篇幅从6万到10万字平均起来大约8万字。每天读15分钟,一年就可以读20本书,这个数目是可观的,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人均年阅读量。读书是一种积累,是人生由量变到质变、厚积薄发的过程。“一日不读书,三日食无味”就是读书的最好的生活写照。一位法国人说:“如果房里没有书,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。”民国大家李霁野说得好:“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乐,不是令人头疼的工作。生活应当用书籍来陶冶,使它美化而充实。读书,我们可以接近古今中外的良师益友;生活,我们才可以接受他们给予的恩惠。”一个人要培养读书兴趣,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,当成一种生活方式,充盈自己的生活,生活才会美丽,人生才会多彩。正如朱熹所言:“读书譬如饮食,从容咀嚼,其味必长。”
读书是时代的呼唤、历史的昭示、职责的要求,为我们打开增知增智之门,是修心养性之本,是戒骄戒躁、提升境界之要,这种生活习惯一旦养成,你将一步一步与书为友、与书为伴,手不释卷。更于平凡之中见真知、日常之中见深奥,以之延伸人生长度,拓展人生宽度,增加人生厚度,实现人生价值。大家行动起来吧,践行这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。

 
上一篇:初心的启示
下一篇:感悟一位耄耋老人“养生秘诀”
 
相关链接:   党政机关     纪检监察     新闻媒体     本市政府门户网站
 
中共大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  大庆市监察委员会  主办 中国 · 黑龙江省 · 大庆市 · 东风路19号
邮编:163002   黑ICP备06001830  黑公网安备23060202000058号    
 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